中国车企卖得火,钱却没赚多少,这事儿你咋看?2025年上半年,车市热闹得像过年银丰配资,可车企的钱包却瘪得让人心疼。销量蹭蹭往上涨,利润却像被谁偷走了一样,几乎没动弹。这背后到底藏着啥故事?
数据摆在眼前,2025年1到7月,中国汽车行业收入接近6万亿,涨了8%。听着挺风光,可利润只有2737亿,同比才爬了0.9%,跟没涨差不多。16家上市车企上半年赚了392亿利润,其中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城三巨头就占了311亿,差不多八成。可吉利和长城的利润还比去年少了,日子不好过。
车企们忙着造车、卖车,规模越做越大,可钱没跟着来。为什么?价格战打得太狠了。哈弗、吉利、比亚迪,哪个品牌没降价?市场里前20大品牌,不是保持折扣银丰配资,就是变着法儿加大折扣。彭博社的数据说,7月份折扣力度一点没减。车企为了抢市场,宁可少赚钱,也得把车卖出去。
这还不算,造车成本也在涨。智能化是大趋势,车里得塞更多高科技,AI座舱、自动驾驶,哪样不要钱?比亚迪上半年营收涨了23%,卖了214万辆车,可二季度利润却掉了近三成。单车利润从8800元跌到4800元,研发和建厂的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。吉利和长城也一样,智能驾驶、AI技术砸钱多,短期内利润被吃得干干净净。
反观上游的电池供应商银丰配资,日子过得滋润。宁德时代一家就赚了304.9亿利润,差不多顶得上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城三家加起来。净利率接近19%,车企平均才4%左右。造车的忙活半天,钱却让电池厂赚走了。这就像开饭店,辛苦做菜的厨师累死累活,卖食材的倒成了大赢家。
车企也不是没招儿。比亚迪靠技术突围,第五代DM技术把油耗降到2.6升,全球最低,想用硬实力把利润拉回来。吉利搞AI座舱,玩云端算力,力求让车更有吸引力,卖个好价钱。长城的老板魏建军说得直白:“不赚钱的企业走不远。”他们开始喊“价值战”,不想再靠降价硬拼了。
出海成了新路子。光在国内卷,利润出不来,车企把目光转向全球。比亚迪在泰国建厂,还造船把车运到欧洲,甚至在匈牙利搞研发中心。吉利跑去巴西、南非铺摊子,长城也在巴西建了全流程工厂。海外建厂不仅能躲贸易壁垒,还能让车卖得更贵,利润更稳。
政策也在帮忙。中央财经委说了,不能老搞低价乱斗。现在市场折扣稳定在20%左右,说明大家开始有点底线了。未来竞争估计会从拼价格,变成拼品牌、技术和服务。车企得靠真本事吃饭了。
可为啥价格战停不下来?因为汽车行业太重要。房地产不行了,汽车得顶上,拉动经济和就业。为了保销量,车企只能咬牙降价。这就像一家人吃饭,菜不够了,只能把份量打折先填饱肚子。可长久下去,饭店得亏本。
车企要想翻身,光靠国内市场不够,得把眼光放远。丰田的利润一半来自海外,中国车企的出口虽然涨得快,但赚钱主力还在国内。全球化2.0不是光卖车,得把工厂、供应链、服务全搬过去。长城在泰国改造工厂,还把零部件商拉过去,销量直接涨了96%。这招管用,能让车企在当地扎根,赚更多钱。
产业链的博弈也很关键。利润老往上游跑银丰配资,车企得抢话语权。比亚迪把弗迪电池开放给小鹏、小米,电池从烧钱变成赚钱。吉利搞了电池产业集团,长城自研智能驾驶,降低对供应商的依赖。这些都是在把值钱的部分抓到自己手里。
钱程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